對中國新基建有何看法和建議?
4月20日,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正式提出建設以“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您對此有何看法和建議?
方向極好!該決策反映了今天基礎設施和應用程序的多維度。(I believe that is an excellent direction,reflecting the many dimensions of today’s infrastructure and applications)如我之前所述,適當的基礎設施架構由私有數據中心和公共云基礎設施組成,它們通過智能通信基礎設施與各種分布式資源互連,以創建集成的“混合多云霧”(Integrated Hybrid Multi-cloud Fog)。該決策能將(消費者)物聯網(IoT)或工業互聯網中的許多分布式元素打通,包括互聯智能汽車、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健康、智能機場、智能工廠等。
5G是該領域的推動者。有預測認為,2025年中國將擁有10億臺聯網設備。我個人認為預測保守了,因為我們將很快看到全球范圍內達到1萬億臺設備,而中國的設備數量將遠遠超過1000億臺。
我的計算很簡單:假設這1000億臺在消費者和其他實體(如企業和政府)之間平均分配。500億臺設備則每人分配不到50臺。但是一旦加上計算機和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智能電視、智能揚聲器、智能平板電腦、智能燈泡、智能汽車、智能冰箱、智能插座等,這并不是那么多的設備。事實上,要確定未來智能互聯設備的數量,一個很好的方法是數一數你現在擁有的電插頭的數量:手機充電器、燈具等,然后添加其他未正式插入墻上插座的設備,如水表、電表、恒溫器等。
1G到4G主要為人服務,但5G不僅為人服務,還要給數十億的設備提供支持——從計量用水量的低帶寬使用,到4K視頻的高帶寬使用,到文件傳輸的高延遲應用,再到像車與車之間通信的低延遲應用。為了在難以到達的區域實現覆蓋并以經濟高效的方式承載指數級增長的數據量,5G需要有線網絡、衛星和其他技術進行補充。
如果我們再把像高速公路系統這種物理基礎設施考慮進去,那還要考慮應用程序問題。比如載著員工上班的汽車、載著游客的公交車、載著貨物的卡車,休息站、加油站和停車場,通行費和紅綠燈,這些互補的生態系統要素如何協調?我們需要智能來使所有要素和諧地協同工作,需要發展更多的互補技術,如人工智能和區塊鏈。
與5G相關的主要方向之一是部署更智能的網絡。例如,通過網絡分片,可以為不同的用戶分配各種大小、不同類型的網絡容量的各種“分片”。比如,需求傳輸文件的個人用戶和需要與
專家團隊進行高清視頻會議以拯救急救病人的醫生用戶,他們對網絡使用的需求是不同的。
其他領域的智能也要部署。例如,云提供商要提供負載平衡解決方案,將工作分布在多臺計算機上;對于業務連續性,要提供通過給定數據中心或區域的停機進行管理;對于動態內容分發,要提供將文件或電影等數據移動到網絡“邊緣”的解決方案,使其更靠近活躍用戶所在的位置。
可以想象一下,當所有這些智能(包括云、邊緣和跨各種網絡)整合在一起共同優化性能、可靠性、成本、能耗、碳足跡時,將會是什么景象?目前我們已經看到人工智能被用來優化數據中心運營;接下來將是更大的范圍和規模上應用此方法。
當然目前云技術在協同各要素上還存在很多挑戰。例如,人工智能需要數據才能工作,并且需要在跨數十億設備的分布式邊緣收集這些數據。但這也帶來了挑戰——數據是應該在邊緣完全處理,還是在設備中完全處理?是進行部分處理,然后“上傳”到云端,還是只以原始形式傳輸到云端?挑戰還包括用于任何給定分布式應用的最佳解決方案。當諸如機器人、無人機、視頻監視或其他傳感器、電話等單個“節點”可能由于斷電或設備停機而斷斷續續地連接或故障時,如何處理安全、可靠的數據傳輸和消息傳遞?
我們需要大量的領導力、創新、組織和投資來克服這些挑戰,但這也說明我們正進入一個令人振奮的時代。中國國家發改委提出“新基建”的指導方針令人振奮,也恰如其分。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