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農地固碳。耕作土壤是有著巨大固碳潛力的碳庫,應該通過各種技術來增加其固碳量。國際農業已經走向固碳農業,國際糧農組織、美國、歐盟等紛紛發起研究農業土壤固碳途徑,開發固碳農業技術體系,加強評估國家農業固碳能力與固碳效益,以爭取最大利益。歐美國家由于畜牧業和農業的生產量穩定和管理技術的發展,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下降。但發展中國家由于仍然是耕作農業,施肥強度高,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量仍將增加,控制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面臨嚴峻挑戰。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com
我國目前的農田面積為9500萬hm,其中稻田占10%.從1980年到2004年,全國耕地土壤有機質從1.8%提高到了2.01%,平均每年提高0.014%,但仍具有很大的固碳潛力。假設采取合適的管理措施,如侵蝕控制、輪作施肥、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施用有機肥等,有望在30年內使土壤有機質提高30%~40%,僅耕地一項的固碳,就相當于美國和加拿大兩國的總和。根據目前的野外定位研究成果,在施用有機肥的情況下,除東北部分地方外,我國土壤有機質均會增加,平均增加幅度為8.52g/m·a~59.78g/ma.農作物秸稈還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增加幅度為45.24g/ma.免耕和少耕可以分別增加土壤有機碳34.81g/m·a和208.74g/1TI·a.因此,我國農田生態系統土壤的固碳潛力是巨大的。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四是退化土地的恢復固碳。退化土地是指那些嚴重退化而不能再恢復到其原來景觀的土地,如嚴重侵蝕的土地、工業污染(如重金屬以及有機物等污染)的土地、礦山廢棄地、鹽化、堿化和沙化土地等,同時,有人認為水土流失面積和城市建設用地也屬其中。由于嚴重的破壞,這些土地已不包括在其原來所屬的農地、林地或草地范疇中。據中國科學院資料,目前我國沙漠化土地面積為283萬km,荒漠化速度為2640km/a;水土流失面積共達367萬km,占國土面積的38.2%,其中水蝕面積達188萬km;礦山廢棄地也已達到198萬hm,而且呈逐年增加趨勢。雖然科學家們指出,在可接受的投資費用前提下,只有20%~40%的退化土地可以得到恢復,但由于我國退化土地的面積較大,因此對其進行合理的治理仍然可以獲得可觀的碳收益,這也是發展中國家提高碳儲量的一個途徑,但需要相當大的資金投入來獲得這些收益。
我國對退化土地恢復的途徑主要包括:一是侵蝕控制??刂扑亮魇Э梢詼p少我國的土壤碳儲量損失,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地生產力,并使植物碳儲量也得到增加;二是城市綠地。我國的城市綠化工作發展很快,自1996年以來,增加速度更快,面積每年比上一年凈增3.8萬hm,到2008年底,全國城市綠地總面積已達到122.8萬hm.因此,增加城市綠地也是生物固碳的重要途徑;三是農地轉化。農地轉化是指將不適于耕作的農地,如風沙區和水土流失嚴重的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以防止土壤碳進一步損失,并使植物生物量碳儲量增加。目前,我國退耕還林(草)計劃正逐步實施,這部分土地在未來吸收大氣CO,方面的潛力估計會有一定增加。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五是濕地固碳。濕地是一種比較活躍的生態系統類型,它與陸地、大氣圈、水圈作用的絕大部分生物地球化學通量有關。由于水分過于飽和的厭氧的生態特性,濕地積累了大量的無機碳和有機碳。濕地中的微生物活動相對較弱,植物殘體分解釋放CO的過程十分緩慢,因此形成了富含有機質的濕地土壤和泥炭層,起到固定碳作用。濕地是全球最大的碳庫,儲存在泥炭中的碳占地球陸地碳總儲量的l5%.據穆爾等估算,全球沼澤濕地一年約有3.7億t碳積累。我國泥炭地儲存著15.03億t有機碳,其吸碳能力遠遠超過森林。我國青藏高原高寒濕地、東北濕地以及分布在幾大流域的濕地是巨大的碳庫,納入陸地生態系統碳管理框架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濕地同時也是溫室氣體的重要釋放源。如果濕地遭到破壞,濕地的固碳功能將減弱,同時濕地中的碳就會氧化分解,濕地就會由“碳匯”變成“碳源”,加劇全球變暖的進程。當前我國符合《京都議定書》的生態系統碳匯占工業CO,總排放量的4%~6%,到2020年這個碳匯可提高2~4倍,占工業CO,總排放量的7%~8%.因此,增強濕地碳吸收與碳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我國所面臨的溫室氣體減排壓力,為加快我國的工業化進程爭取空間和時間。
我國增加濕地碳匯的途徑主要有:一是建立濕地公園和濕地自然保護區。建立自然保護區能夠減少人類活動對濕地的干擾和破壞,是保護濕地及其賴以生存的野生動植物的基本手段。而建立城市濕地公園既可以平抑城市碳源,又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增加旅游收人,可謂環境與經濟雙贏。二是濕地恢復,包括濕地生物、濕地水質和水量,濕地面積及調蓄洪水功能的恢復。近年來,由于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我國許多濕地因來水量減少而干涸,許多重要濕地調蓄洪水功能幾近喪失,許多濕地生物物種瀕臨絕境。因此,對濕地采取恢復措施和綜合治理迫在眉睫。三是建立人工濕地處理污水機制。人工濕地在低成本治理污水方面顯示出極大的優勢,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中國在人工濕地處理污水方面還相對滯后,需要加大技術研發和資金投入的力度。四是開展濕地保護的國際合作。通過國際間合作,不僅可以增加濕地保護的資金投入,還能學習國外許多關于濕地保護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并以此促進我國濕地保護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