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加快轉型,運動式“減碳”被糾正
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頂層設計和整體布局,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
事實上,從“十二五”(2011年-2015年)開始,我國已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分類確定省級碳排放控制目標并對省級政府進行考核。在執行層面,加快產業結構轉型是實現碳中和的必由之路,諸如關停落后煤礦和鋼廠、大力發展太陽能和風能等舉措都是轉型的縮影。
煤炭大縣可以轉型做什么?許多地方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新路子。
位于金沙江畔的云南麗江華坪縣曾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2013年時地方財政總收入的70%以上源自煤炭產業。彼時華坪縣一年四季天空都是灰蒙蒙的,縣城的人們不敢穿白襯衣,怕被飄浮的煤灰染黑。
粗放式開采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也阻礙了地方發展。為了轉型發展,當地居民對污染土地進行復墾后,在煤矸石上種上了芒果樹。從2013年起,華坪縣陸續有20多家煤炭企業投資10億多元轉型發展綠色產業,數萬多名煤礦從業人員種植芒果、花椒等綠色產業,新產業帶動全縣農村群眾脫貧致富。
根據發改委披露,十年來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退出過剩鋼鐵產能1.5億噸以上;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2021年,高技術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15.1%,比2012年增加5.7個百分點;“三新”產業增加值相當于GDP的比重達到17.25%;新能源產業全球領先,為全球市場提供超過70%的光伏組件。
不過,過去一年多時間里,運動式“減碳”等問題開始暴露。在2020年我國提出雙碳目標后,去年有地方出現了對高耗能項目“一刀切”關停的行為,去煤化過快甚至導致部分地區拉閘限電。中共中央政治局
會議、經濟工作
會議及相關部委先后發聲,糾正運動式“減碳”。
多位專家學者接受貝殼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新能源的發展要先立后破,因為新能源不穩定,有“靠天吃飯”的特征,今年夏天,水電大省四川因高溫少雨流域干涸出現電力緊張就是一個例子,而且新能源占比還小。此外,傳統能源帶動了大量的勞動就業,不能立刻退出,所以要與新能源協調發展,不能說誰完全替代誰。
【實踐】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