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上證、中證指數跟蹤產品規模不斷提升,一度突破1.6萬億元,滬市股票ETF份額增長超過30%,創出歷史新高。”上海證券交易所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蔡建春表示,還將進一步完善指數體系、優化指數投資生態。
蔡建春是在第十六屆指數與指數化投資
論壇上做出的上述表述。蔡建春表示,后續將進一步豐富可持續發展指數體系,加快培育以長期價值投資為主的指數投資生態,加快提升本土指數的國際影響力、競爭力。
上交所于2021年制定了《指數業務三年行動方案》,謀劃短、中、長期指數發展藍圖和實施路徑。
“一年來,在中國證監會的領導下,上交所以完善多層次指數布局、打造全球領先的指數投資市場、形成健全的指數化投資生態為目標,按照方案扎實推進相關工作,不斷優化指數體系,豐富指數品種,推動指數產品發行,在服務國家戰略、引導中長期資金、推進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蔡建春表示,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豐富科創板指數及產品體系,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上交所以科創50指數為核心規模指數,全面布局戰略新興產業,陸續發布科創板信息、生物、芯片、高端裝備、新材料等5條主題指數,初步形成涵蓋規模、主題等指數類型的科創板指數體系。近期,上交所還發布科創板成長指數,突出科創板良好的增長潛能,與科創50指數的定位形成互補,進一步拓寬了科創板指數覆蓋范圍。今年以來,投資者通過科創50ETF積極投資科創板,ETF份額增長達80%,凈流入超過240億元,產品規模突破660億元。
二是開發
綠色低碳指數及跟蹤產品,助力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截至目前,上交所已與中證指數公司發布了120多條
綠色相關指數,在上交所上市ETF產品49只,產品規模約570億元,占境內同類產品的80%以上。隨著“碳達峰、
碳中和”納入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上交所加快推出以降低
碳排放強度為目標的指數,先后發布中證上海
環交所碳中和指數、中證碳中和60指數、滬深300碳中和指數等。
三是推出央企系列指數,服務國資國企改革戰略。作為央企上市公司聚集的重要
平臺,上交所持續跟蹤國企改革發展方向,深入挖掘央企價值主線,聯合中國國新發布央企綜合指數和科技引領、股東回報、現代能源等央企系列指數,形成“1+N” 央企指數體系。截至目前,上證、中證國企央企相關指數已有25只跟蹤產品,合計規模超270億元。這些指數中滬市權重超70%,其指數產品為滬市國企央企上市公司帶來超過190億元的配置資金。
四是優化紅利指數體系,為投資者提供低風險、穩定收益的投資選擇。今年以來,上交所先后修訂上證紅利等32條紅利指數。修訂后的指數分紅連續性和投資容量同步提升,投資者持續凈申購相關產品,上證紅利指數成為今年以來A股主要指數
走勢最強的指數。截至目前,境內市場紅利指數產品規模約300億元,是境內跟蹤規模最大的細分策略產品。其中,跟蹤上證紅利、中證紅利指數的產品規模分列第一、第二位,合計占比約90%。
截至目前,上交所已聯合中證指數公司發布364條上證系列主指數、1791條中證系列主指數,形成覆蓋多個資產類別,涵蓋規模、行業、主題、策略、風格的指數體系。
關于下一步,蔡建春表示,將進一步完善指數體系、優化指數投資生態,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舉措:
一是加快建設適應高質量發展需求的指數體系。加快建設服務制造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等戰略部署的指數體系。圍繞綠色發展戰略,積極推進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相關工作,將中證ESG評價打造成中國權威標準,進一步豐富可持續發展指數體系,以ESG實踐引導上市公司質量提升。
二是加快培育以長期價值投資為主的指數投資生態。壯大各類中長期投資力量,并鼓勵通過指數化投資方式進行資產配置。加強多種形式的宣傳推廣,持續引導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性投資理念。在基金通2.0上線開通單向賣出公募REITs份額功能的基礎上,研究開放
買賣雙邊功能、ETF轉讓功能等,便利更多個人和機構投資者參與指數化投資。
三是加快提升本土指數的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完善全球市場指數體系,發揮指數在國際要素配置中的作用。積極擴大境外產品授權規模,推動更多跟蹤本土指數的產品在境外發行,健全指數在境外的產品生態。加強跨境指數合作,與境外交易所、資管機構共同探索指數國際合作新模式,引導境外資金配置中國優質資產。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