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如何在ESG大潮中實踐
國內自2018年A股“入摩”并接受MSCI ESG評級,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重視ESG管理,因為獲得較高ESG評級的企業才有機會被納入ESG指數,也更容易獲得ESG資金的關注和追捧。這也是為什么ESG能成為今年資本市場最火的概念之一。
而回歸到中國提出的“雙碳”目標上,將ESG納入對企業的考量也是倒逼企業進行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當國內企業進入ESG的快速發展期,將ESG規范融入商業和社會責任、企業管理體系也是踐行的必經之路。
實際上,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與謀求業績增長并不矛盾。一方面消費者訴求逐步升級:能創造可持續性附加屬性和價值的產品將快速侵占消費者心智。企業可通過高端化、綠色化、年輕化的產品戰略布局來開拓產品線,探索全新的業務增長點。歐睿咨詢曾預測,2021-2026年間,全球超過70%的企業將投入更多預算到可持續環保型產品的研發中。并且將未來業績指標中1/3的目標給到這類產品,作為企業的可持續新增長。
此外,調研顯示超24%的企業認為實現雙碳目標需要與供應商合作。ESG的表現被認為與產業鏈上下游環環相扣,因此改革供應鏈策略的必要性越來越凸顯。目前各大國際品牌也將ESG要素納入供應鏈評估體系促使供應商履行ESG責任。
和數字化部署一樣,中小企業在可持續發展的資金投入方面會有很大掣肘。但只要在發展中考核關注資源利用和產出比、污染排放、用能效率結構、人效,同樣會產生一項很好的ESG成果。
借鑒國內孫先紅的
案例,這曾是一個年營收2000萬的建筑承包企業,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精神,主投入做節水抗旱綠化工程,用江浙綠化公司10%的水量可以養活同等量級的植被,依靠這一優勢逐漸成為綠化標王,在區域沒有這家企業參與的標都將流標。因為節水帶來的環境效益是實實在在的,政府也歡迎。
隨著營收擴大又投入做生態修復,利用水土大數據、當地生態檢測監測等把別人搞不定的廢棄礦山、工地恢復為良好的綠色生態。再往后投入種質資源研究,建立蒙藏青、黃河生態資源種子庫,為適應當地水土的植物進行專項培育,更好修復生態。
可以見得,中小企業只要一開始就注意環境和社會友好來發展自己的事業,后面自然會出現好的結果,至于數據就是測量評估的事兒。
目前ESG國際標準和國內法之間還存在協調問題,尚未形成統一的認知和規范。復雜的ESG指標和評價,需要企業自我度量相適用的ESG合規體系。企業需要在ESG領域已有實踐經驗、具備可持續戰略思維的
專家提供更為快捷、精準的低碳戰略設計思路。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