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 與ESG的“天平”:需在企業可承受范圍內
企業的本質是逐利的,而ESG的本質是投資價值觀的問題。“金箍”一戴,意味著企業不能隨便投資,這是一個辯證的問題。
黃俊鵬指出,順應國際潮流,肯定會讓一些企業脫穎而出,會有新興的產業崛起,單就E(環境)這一領域的關注,我們要去追求它,但是不能過度強調它,一定要在企業的可承受范圍之內。
“以國企為例,不能只要單位GDP的排放強度,還需要達到一定的金融指標,要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民營企業背后有股東,上市公司每年也有增長要求。企業要增長,這要求銷售面積越大,開發量便越大,碳排放會越高,這是肯定的。”
以煤電企業來看,2021年7月16日,全國
碳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根據國家規定,從當年6月底到2021年底,2000多家企業要完成碳排放配額的分配、交易、
履約清繳等全流程。
黃俊鵬認為,對于民營企業而言,企業不能只掙錢,還要考慮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所帶來的社會影響,這是國家強制做的,企業必須堅持,這是一個游戲規則,也是企業社會責任。
大型企業愿意承擔ESG所帶來的成本,但市場競爭力會面臨下降風險,就像一架搖擺的天平,需要找到平衡支點。
“煤電企業的做法是轉變經營發展模式,去投資光伏產業,建光大量伏電站,以前用煤炭發電,現在變成了光伏發電、水力發電水。例如,三峽電站投資了大量光伏電站、水電站,新疆有大量風電。”
黃俊鵬認為,ESG評價里對財務指標的考核并不是很多,更多是E(環境)方面的績效,環境績效包括綠色建筑數量和覆蓋面積,企業綠色運營,有沒有購買綠電、有沒有做碳中和規劃、有沒有減碳運營管理方面的措施。S(社會)這部分包括員工健康福利、慈善捐贈等很多元素。G則側重自身的企業管理。
“ESG讓企業多了一個融資渠道,有利于做
節能減排企業脫穎而出。從資本市場角度考慮,有可能短期之內不見得獲得多么大的回報。但就長遠來看,ESG肯定會提升企業的價值。”
一方面考慮經營,另一方面要降碳。黃俊鵬指出, “碳達峰”會改變企業的經營模式,讓企業要么投資一些新興的低碳產業,要么降低碳排放強度。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