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鋼鐵、化工和水泥制造等重工業的脫碳速度緩慢
有了正確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亞太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
碳捕集與封存技術來解決重工業的
碳排放問題。
由于可再生能源使用的加速、電池儲能的進步和電動汽車的使用,發展中國家的脫碳正在電力和運輸部門穩步推進。
然而,在另一個大的碳排放部門——重工業,如鋼鐵、化工和水泥制造業,脫碳進展緩慢。據估計,這些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五分之一或更多。正如歐盟碳邊界調整機制
試點的
案例所示,脫碳現在是行業的主要管理議程。
由于這些行業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加熱或產生CO2作為副產品,因此脫碳的實際解決方案是移除CO2,而不是避免CO2排放。
因此,
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將有助于他們的低碳能源轉型,盡管其部署緩慢。原因可能不是
碳捕集與封存技術本身,因為這項技術并不新鮮,而且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已經被證明是可行的。相反,主要障礙是缺乏足夠的商業模式來確保其商業可持續運作。
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擁有碳捕集與封存樞紐(Hub)基礎設施的專門的CO2運輸和封存運營商模式,可能是一種最佳的碳捕集與封存商業模式。
由于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高度增長,正在建立更多的工業園區和經濟特區,以促進經濟增長。這類園區通常容納重工業,其中許多是CO2排放大戶。
利用距離較近的排放源,一個單一的CO2運輸和封存系統可以用來創建一個有效共享基礎設施的樞紐(Hub)。樞紐方式的經濟優勢增加了擁有越來越多的經濟區的優勢。在這種模式下,服務使用者還可以分擔成本,如果需要的話,還可能獲得短期的政府補貼。
強有力的政府支持將降低碳捕集與封存基礎設施所需成本,在協調良好的規劃基礎上得到發展。與市場主導的方法相比,政府主導的方法可以通過更好的協調預測來消除對CO2排放需求的可能高估。
工業設施所有者可以選擇不加入碳捕集與封存中心,因為他們可能會選擇采用電爐等技術避免CO2的排放,而不是建立CO2捕集設施。
“由于資源匱乏,碳捕集與封存業務在發展中國家可能看起來具有挑戰性,但它們在應對挑戰方面具有固有優勢,而且可以獲得國際援助。”
獲得官方發展援助資源的優勢將有助于發展中國家克服資金不足和人力資源不合格的挑戰。
一項關注關鍵
清潔能源技術融資需求的研究表明,發展中國家可以在官方發展援助的支持下有效地規劃和發展碳捕集與封存基礎設施。
擬議的輸電和儲能運營商商業模式可以使用官方發展援助支持的金融產品,從主權貸款到非主權貸款,以及收入保障機制。
發展中國家也可從混合融資中受益,包括對具有公共性質的輸電和封存運營商提供主權融資,以及對CO2捕集設施自籌資金的單個CO2排放者提供非主權融資或擔保。
由于輸電和儲能運營商模式的復雜性,官方發展援助資源還可以幫助發展中國家進行風險管理。官方發展援助資源可以通過能夠審查復雜合同安排和投資風險評估的頂尖國際
專家進行的研究和試點項目來減輕風險。
由于資源匱乏,碳捕集與封存業務在發展中國家可能看起來具有挑戰性,但它們在應對挑戰方面具有固有優勢,而且可以獲得國際援助。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