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在京正式啟動,這是繼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后又一個助力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兩個市場互為補充,共同組成我國完整的
碳交易體系。
與2021年7月啟動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不同,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的交易產品是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即
CCER,是指對我國境內可再生能源、林業
碳匯、甲烷利用等項目的溫室氣體減排效果進行量化核證,并在國家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注冊登記系統中登記的溫室氣體減排量。
據央視新聞報道,在交易首日,中國石化碳科公司參加了首批交易。在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啟動儀式上,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4家項目開發單位負責人簽署了自愿減排項目開發和減排量交易合規倡議。
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
交易系統數據顯示,1月22日交易首日,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總成交量375315噸,總成交額23835280元,平均每噸
價格約63.5元。而廣東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的數據顯示,當日碳排放市場交易開盤價和收盤價均為70.67元,成交數量為100噸。
“和我國碳排放市場交易價格相比,CCER首日的價格是符合預期的,因為重點排放單位年度
履約時,是可以使用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用來抵消碳排放配額,相當于給CCER定了個價值之錨,但是首日CCER交易的數量確實比我預料中要多。”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廣東省清潔發展機制研究與服務中心副主任駱志剛告訴羊城晚報記者,22日首批交易的CCER應該還包含了此前舊
方法學下囤積的舊CCER。
據悉,在2012年,我國的CCER體系便啟動建設,2015年進入交易階段,在2017年暫停簽發。但簽發暫停后,存量的CCER仍可在地方
碳市場上交易。
去年10月,生態環境部發布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對自愿減排交易及其相關活動的各環節作出規定。隨后,生態環境部又發布了第一批CCER方法學,分別為造林碳匯、并網光熱發電、并網海上風力發電和紅樹林營造。
駱志剛提到,方法學的范圍在未來肯定會擴大。“最理想的情況應該是,當某種類型的
節能減排項目能夠為溫室氣體減排作出貢獻,但是經濟效益又還不能維持自身的時候,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能夠幫助它渡過難關,讓它的社會效益能及時地轉化為經濟效益。”駱志剛說,“通過市場調控,最終能夠留下來的,都是既有經濟效益,又能達到
節能減排要求的企業。”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社會學室主任陽平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隨著交易機制的成熟,個人通過踐行
綠色生活所產生的減排量,在經過統一的核算之后,也將有可能在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進行交易。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